双坝蔬菜基地。
小龙虾喜获丰收。
最美油菜花海。
采摘柠檬。
潼南萝卜。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蔬菜博览中心。
核心提示:
要吃,有肉有鱼,还有绿色健康的无公害蔬菜;要玩,有垂钓有采摘,还有一个个农业休闲采摘观光园……作为全国传统农业大区,潼南连续多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区、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区等荣誉,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全国优先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近年来,潼南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聚焦优质蔬菜、柠檬、油菜、花椒、小龙虾“五朵金花”,加快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为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农业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稻虾共生种养是潼南小龙虾养殖的主要方式,通过构建稻虾连作和共作系统,可实现水稻每亩单产400至500公斤,小龙虾每亩单产80至100公斤,亩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更高的可达一万余元。”区农业水产中心主任张波说。
潼南全年气温高于湖北地区,小龙虾上市时间比湖北早一个月,被称为“潼南红”的小龙虾具有个体肥大、虾腹白净等特点,潼南现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龙虾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目前,潼南正加快建设中国最大小龙虾基地。一是做大产业规模。指导10余个镇街,发展规模经营主体200余家,年产8000余吨,产值达5亿元,计划到2022年综合养殖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年产值达到12亿元。二是加强技术支撑。建设市级稻渔(小龙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深入探索“稻虾共生种养”技术,全区“水稻 小龙虾”共生种养面积占比达60%,平均亩产小龙虾100公斤、稻谷400公斤,每亩纯收入6000元以上。三是推动融合发展。举办首届重庆潼南生态小龙虾节,开展百名网红晒潼南、百家媒体潼南行、百名经营者品龙虾“三个一百”活动,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样板。
发展小龙虾只是我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潼南要在发展特色农业上下功夫,争当成渝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潼南的蔬菜、柠檬、油菜、小龙虾、花椒这“五朵金花”无论是品牌、品质还是品种,都在成渝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突出优势。
近年来,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潼南因地制宜,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涪江流域沿线平坝重点布局蔬菜产业;琼江流域沿线河谷地带重点布局柠檬和“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渝遂高速沿线重点布局花椒、特色经果产业;潼北丘陵地区重点布局中药材、粮油、特色经果等产业;南部山地重点布局畜禽、姜椒等产业。在抓好粮油、蔬菜、生猪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积极发展“油菜、蔬菜、柠檬、花椒、小龙虾”五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潼南“五朵金花”。围绕“两都”目标,着力建设以柠檬为主的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10万亩,以萝卜为主的蔬菜保供基地20万亩,以稻田小龙虾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10万亩,以药枳壳为主的道地药材基地5万亩,以花椒为主的调味品生产基地5万亩。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品牌农业 释放现代农业新活力
前不久,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发布通知公布2020年第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奖励情况,潼南区4家农业企业的8个绿色食品榜上有名,上榜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其中,潼南区兴三星股份合作社的冬瓜、茄子、南瓜、甘蓝、玉米以及益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凤凰李获新认证绿色食品,盘山农业有限公司的生姜、豆园柚子股份合作社的柚子获续展绿色食品。
农产品品牌作为农产品的“身份证”,品牌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品牌建设贯穿农业全产业链,是引领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脱贫攻坚、推动绿色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一项紧迫任务。
近年来,潼南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制定并实施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引导农业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品牌培育中的主导作用,使农业经营者意识到农业品牌化对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提高农业名优特产品的品牌化程度。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引进并鼓励支持具有较强开发、加工及市场拓展能力的重点龙头企业,对特色农业进行深度开发,帮助农民合作组织及中小农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形成共同打造农业名牌的利益共同体。同时,依托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中引入工业发展理念,改进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形成农业产业化、品牌化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互为促进的良好态势。
区农业农村委主任胡广建介绍,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潼南强力推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全区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35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97个,绿色食品103个,有机食品4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潼南萝卜”“罗盘山生姜”“罗盘山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潼南萝卜”“罗盘山生姜”“潼南柠檬”纳入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名录,“潼南萝卜”获重庆市十大区域公用品牌,注册了“潼南绿”蔬菜、“潼南蔬菜”集体商标,市级及以上名牌农产品品牌14个。建成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基地6个,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86万亩,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推行“一个产业、一套标准、一个品牌、一套监管制度、一批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一批示范基地”模式,农产品规模基地标准化覆盖率达到100%。
智慧农业 凝聚农业变革新力量
盛夏6月,来到位于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蔬菜博览中心,农业新技术与新品种的结合,把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绿色餐饮融为一体,既能采摘瓜果,又能观赏花卉,还能接受科普教育;既可以是儿童游乐园,也可以是情侣婚纱摄影地……
蔬菜博览中心总投资1600万元,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集良种展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建设有农耕文化区、沙漠植物观赏区、情侣婚纱摄影区、儿童乐园区等17个区域,展示近200个名优稀特蔬菜品种、10余种栽培模式,以科学选种、合理分布、新颖组合为原则,实现农业从传统的模式和样貌向科学化、观赏性和价值化的转型,推动蔬菜产业从单一内容逐渐向二、三产业渗透融合。
“我们的蔬菜大棚采用农业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信息,大棚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棚外降水量等参数,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直接控制并及时采取措施,调控棚内温度、湿度,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生长的环境。”蔬菜博览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大棚种植采用富硒式栽培,通过喷施氨基酸硒富硒叶面肥,提高果实中的硒元素含量。富硒果品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大棚里栽种的瓜果可以直接食用。
同样,坐落在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旭田植物工厂,过去关于蔬菜种植的印象被彻底颠覆:这里没有土壤,没有阳光,甚至没有常见的自然水分。
旭田植物工厂总占地面积约为6600平方米,总投资约800万元,植物工厂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种植面积500平方米,包括栽培室、育苗室、操作室、设备间和参观走廊等多个功能区域。
植物工厂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种高投入、高技术、精装备的生产体系,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系统管理于一体,使农业生产从自然生态束缚中脱离出来,按计划周年性进行植物产品生产的工厂化农业系统。
植物工厂、蔬菜博览中心的生产模式颠覆了大众对传统农业生产的观感,成为潼南农业迈向智能化的标志。
当农业插上“智慧”翅膀之后,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始承载着潼南智慧农业的希望。
近年来,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大数据智能化的引领下,先后与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等院校、单位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聘请院士专家顾问团队,引进农业创新人才和智能化农业公司,大力建设农业科技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中心。
智能化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也推动了潼南智慧农业发展步伐。下一步,潼南将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建设潼南农业大数据平台,建成链上柠檬项目,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市场商务
023-85238885客服热线
400-008-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