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渭南市副市长高洁:“小微银行”助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高洁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难题。公开资料显示,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贡献了60%以上的GDP,获得的银行贷款仅占银行贷款总额的三成左右。
带着如何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3月12日,《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渭南市副市长高洁。
高洁表示,银行贷款作为小微企业获得资金的主渠道,其信贷支持力度与小微企业的社会贡献和资金需求不相匹配。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迫切,融资渠道单一,从而推高融资成本。据了解,我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在6%左右,网络借贷利率约为13%,小贷公司等类金融机构利率为15%-20%。加上咨询评估公证费等,综合资金成本远高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成本高挤压企业利润,加剧违约风险,形成融资难上加难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
2015年以来,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以发展融资担保和普惠金融为抓手,努力构建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增信分险和优质金融服务,并取得了积极效果。
高洁提出政策运行中引发的一些问题:例如,银担合作推进未达预期,政策协同效应不明显。银担风险分担机制要求商业银行分担10%-20%的担保风险,银行担心自身风险敞口增大,参与度不高,银担合作呈现担保一头“热”,银行一头“凉”的现状。
同时,商业银行过于强调盈利和风险,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意愿不强烈。一是,商业银行具有高负债、高杠杆率、高风险的行业特点,趋利避害是其商业逻辑;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与作为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出发点有所冲突;二是,小微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抵押物不足,信用风险大,银行管理成本较高,惜贷怯贷比较普遍;三是,银行总行信贷政策与地方分支行业务条线不衔接,尽职免责制度未有效落实,风险容忍度等考核指标未及时调整,信贷乘数效应未有效发挥。
还有就是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较为传统,不能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一是,商业银行将主要精力放在大中型企业身上,对小微金融产品开发关注不够,业务难以做专做精。央行行长易刚曾提到,“2017年底,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占到37.8%”,由于统计口径中包含个人车房贷、消费贷等,实际用于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贷款额占比较小,对小微企业的拉动效益不明显;二是,银行风控体系风控标准高,强调资产抵押;银行审贷时间过长,一般都在半个月以上,不能适应小微企业多频次、小额度、个性化、即还即贷的信贷需求。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打好融资担保和普惠金融“组合拳”,解决商业银行难以专注普惠金融的实际,高洁建议:借鉴德国“小微银行”做法,设立“小微银行”,或者把小微金融明确到现有的具备条件的银行中,建设各类金融机构及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功能互补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解决小微企业长效融资机制。
在政策定位上。 小微银行为政策性银行,坚持保本微利原则,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三农及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在业务方向上。 专精小微金融,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小微企业的贷款额度控制在1000万元以下,贷款执行基准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在资金来源上。 资本金以财政投资为主,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参股,发行金融债券,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获得中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和流动性支持。
在风控管理上。 针对小微企业特点构建风控模型,建立全国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数据库,对小微融资进行评估、管理、监控,最大程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防范风险。
在激励考核上。 推行尽职免责,主要考核小微企业规模和占比,提高风险容忍度,强化正向激励。
在政策优惠上。 小微银行不受存贷比指标限制,享受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优惠,专享借入中小企业专项政府资金优惠,享有豁免税负等权利。
在体系合作上。 与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合作,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参股担保机构,不断增强担保实力,推进银担风险分担,加大财政风险补偿力度,实现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市场商务
023-85238885客服热线
400-008-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