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变”保险,背后的套路什么?这些“话术”你要警惕……| 天天315

融资政策 / 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 / 浏览:103

15

2019-03

原标题:银行理财“变”保险,背后的套路什么?这些“话术”你要警惕……| 天天315

如今,大家到银行办理业务时经常会碰到工作人员向你推荐各种理财产品,在他们口中,这类产品 的 收益要比银行利息高,不仅每年有分红,而且三五年就可以收回本息 。不过,当您遇到这类情形时, 最好还是要留个心眼,因为没准您买的就有可能是银行代理的保险业务。

银行理财变成保险产品

2013年年底及2015年年初,武汉市民张先生(化名)两次到武泰闸附近的一家邮储银行网点存款, 在工作人员的极力推荐下,他分别购买了两款缴费期为5年、每年有分红红利的产品。

武汉市民 张先生:

我们计划存5年,孩子大了,上大学都需要用钱。他们给我介绍,存这一款要好些,比银行的利率要高一点,他说一年存一万,存5年,五年之后利息和本金都可以取出来,每年一千多的利息是分给你的。

张先生回忆,2013年他购买的是富德人寿的生命鑫运年金保险,2015年购买的则是国华人寿的盛世年年年金保险。

武汉市民 张先生:

在我看来是存款,只不过形式不一样,这是存在保险公司的,因为是国家银行(办理的)嘛,我们也没理解那么多。

2018年底,因为交费已满5年,张先生打算把购买的富德人寿的保险连本带利全部取出来,结果保险公司告知他,合同生效至投保人81岁,中途可以办理退保,但是并非像邮储银行客服经理所说的5年之后全额退保。

武汉市民 张先生:

(有没有填保单)有,我以为是银行储蓄必须经过的流程(当时有没有仔细阅读上面的内容)没有,密密麻麻,一下根本就看不透,因为是银行推荐的东西,国家银行嘛,对他的信任非常大嘛. 买的时候就(认为)是存款。

张先生告诉记者,事后他曾找过银行及保险公司,可对方拿出已经签字生效的保单,自己只能吃哑巴亏。

武汉市民 张先生:

这笔钱最后是协商解决的,最后本金退给我,(利息有没有)一分钱利息都没有。当时返给我的利息,也在本金里扣下来了。但是我没有办法,只能妥协。。

经过此事,张先生心里隐隐感到不安,因为2015年在同一家邮储网点购买的国华人寿的盛世年年年金保险跟富德人寿的这份保险非常相似。

武汉市民 张先生:

我怀疑这一份也是这么回事,打电话到保险公司,保险 公司明确这是一份保险,现在取出来是有损失的,5年以后到期也有损失,必须要到10年,本金才能拿回来。10年之内,能拿到本金,利息几乎是没有的,15年之后,才有2万多元的利息。

国华人寿的工作人员称,这是一个保险产品,它并不是像您所说的存款,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产品,您买的是一个年金险,而且是终身的,它的作用在于一个长期的返还功能,您总共交了4万,我只能帮您看截止到今天,终止合同选择退保,目前算的金额是29977.65元 。

张先生告诉记者,当初邮储网点的工作人员在推荐产品时声称该款产品只要缴费期满就能连本带利取回钱款,可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就在最近,他找邮储银行讨要说法,可工作人员仍在误导他, 满了5年之后来取就行了。

产品销售人员不断误导

从2013年直到现在,张先生的初衷只是在银行做一个长期的理财,有固定的收益、到期存取方便即可,但事与愿违,银行理财经理先后两次推荐他购买的“高收益产品”最后都变成了“分红型保险”。在张先生看来,自己在保单上签字固然负有责任,但银行的工作人员也有销售误导的嫌疑。

在传统认知里,银行就是一个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不过,随着银行开始向多元化方向经营,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也可以由银行来代理。

某保险公司 工作人员:

这种保险都叫银保,就是银行代理保险(究竟是你们在卖还是银行在卖)产品是我们的,但是销售是银行的。

银行业与保险业分属两个不同的行业,如何能保证银行员工在推销保险时专业性呢?

某保险公司 工作人员:

我们会先跟银行培训,银行才会进行销售啊。社会上肯定有误导销售的现象,我保险公司无法说能全部杜绝,但是我们跟银行对接的时候,肯定是跟银行讲得清清楚楚,包括销售、如何销售,我们也会提供(营销)“话术”。

期盼行业严格监管

虽有培训在前,但后期银行工作人员的推销行为是否规范却只能靠内部监管和个人自律。 因为急于完成任务,一些理财经理在推销业务时只讲高额利润,对风险避而不谈,甚至把“保险”介绍成“存款”,误导销售的情况时有发生。 尤其是 不少中老年客户,经过前期客户经理的“洗脑”,虽然签订合同时知道购买的是保险产品,仍然可能被“高息”忽悠 ,同意在保单上签字,最终导致自己投诉无门。

因为缺乏有力证据,消费者维权面临重重困难,不过针对这一问题, 2017年,银监会终于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专区录音录像管理暂行规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自有理财产品及代销产品销售过程同步录音录像。 在业内人士看来,“双录”规定增强了对银行业等金融机构销售行为的硬性约束,强化了其信息披露义务,有利于从源头上规范销售行为。

录音录像只是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一种技术支撑,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消费者自身还是要提高警惕,一定要向销售人员详细了解欲购买产品的性质,分清楚该产品是银行存款还是保险。同时要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消费者在银行误购了保险,也可以在投保后的十五天之内要求退保。

来源:湖北经视《经视直播》 | 编辑:陈实 | 主编:刘文褀 赵天然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市场商务

023-85238885

客服热线

400-008-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