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载“枫桥经验”历久弥新 护航平安浙江

新闻资讯 / 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 / 浏览:186

18

2019-07

“今天我们来到了‘枫桥经验’的发源地诸暨,我现在的位置是......”昨天(11月15日)下午,一场新时代“枫桥经验”网络直播活动在诸暨举行。直播将“枫桥经验”光辉历程呈现给全国各地网民,接受众人检验。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也是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充分珍惜、大力推广、不断创新“枫桥经验”15周年。

上世纪60年代,浙江诸暨枫桥镇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55载光阴,“枫桥经验”历经沧桑而不衰,焕发出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成为浙江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样本。这其中的奥秘又在哪里?不妨跟着记者走进诸暨、走进浙江,一起寻根问底。

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组织。

平安建设,人人都是调解员

今年64岁的斯岩平是浙江诸暨安平小区的一名“红袖章”巡防队员。平安巡防、调解邻里纠纷是斯岩平退休后的“新工作”。这份工作没有薪水,她却很干得起劲,“平安就是福,老了老了,还能出点力,挺好。”

最近几天,有人向斯岩平反映小区里一对年轻男女在闹分手。女方躲到了外地,男方酗酒,赖在女方家不走,还多次扬言要放煤气、纵火烧房子。听得邻居胆战心惊,担忧不已。

“人在长期酗酒的情况下,容易情绪冲动,做出出格的事。”斯岩平多次电话联系,最终促成分手男女面对面坐下来谈心。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连续17个小时,双方终于握手言和,以女方退回2万块彩礼达成分手共识。

像斯岩平这样群众当调解员,不仅是安平小区,也被诸暨人运用到了各处。杨光照是枫桥镇的老民警,也是“老杨调解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之一。20多年来,杨光照累计成功调解3000多起纠纷,调解率高达98%。

调解率如此之高,秘诀在哪里?杨光照手里握着通讯录向记者晃了晃说了句,“靠我自己的力量,肯定没有这么高的调解率。主要还靠群众的力量解决矛盾”。

可别小瞧杨光照手里的通讯录,这里面的人全是杨光照平时化解矛盾纠纷的“得力助手”。他们来枫桥自社会各界,是一群愿意为枫桥调解纠纷出力的热心志愿者。

近年来,诸暨不断推广“枫桥经验”,创新“枫桥经验”,通过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构建起政府、企业、社会、群众多元共治的全新格局。目前,诸暨全面构建完善医疗纠纷医疗纠纷、法院诉求、交通事故等九大专业调解中心,精心打造“老杨调解中心”等一批品牌调解室。

在诸暨,人人参与调解,人人都是调解员。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组织。

“浙江法治建设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不止靠国家强制性的法治措施解决问题,更多依靠的是群众,通过道德、行政等多种渠道来化解矛盾,如今也形成了一个平安的治理机制。”浙江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牛太升如是说。

数字化全方位监控,“雪亮工程”照亮城市每个角落。

智慧治理,矛盾处理更高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把创新发展“枫桥经验”贯穿于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枫桥经验”不断开拓创新与升级,功能不断拓展、效果不断显现。

随着“互联网 ”时代到来,基层社会治理也越来越智慧化。不少地方也由从“人海战术”向“智慧监管”转型,让有限的基层力量“精准”投入到智慧网格中。

陈国伟是绍兴市越城区东浦街道的一名“网格长”。如今,出门走访,手机的作用被他发挥地淋漓尽致。

“一些小问题、小矛盾,能当场解决就当场解决。当场解决不了的,我就拍照上传到网络平台。”陈国伟介绍说,日常巡查过程中问题的发现、上报、处置过程都会被记录,做到处处留痕、闭环管理。

陈国伟口中的平台是浙江政务服务网的平安建设信息系统。网格员们每天巡查搜集来的问题,被统一“晒”在这里,并直接对接解决问题的职能部门。而问题地解决如何,也被集中“晒”上平台。

打开该平台,查询是否有涉及检察环节的群众诉求,对诸暨市人民检察院枫桥检察室主任周锋来说,是每日必备工作。

日前,一起垃圾乱倾倒问题引起了周锋的注意。系统显示,辖区枫桥江畔存在倾倒垃圾污染环境的情况。周锋拿起包和检察室干警一起动身赶往现场核查情况。

到了现场,周峰发现不仅有生活垃圾,更有不少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现场拍照留证后,周锋和检察室干警一起走访村民、村干部等了解详情。回到检察室后,他迅速启动环境公益诉讼立案调查程序。

“有问题不怕,就怕有问题反映不上来,日积月累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周锋总结出工作心得。

近年来,浙江推进“雪亮工程”、建成高清数字视频监控专网、打造“云上公安 智能防控”、开通政民e线、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网上政府”等系列举措多项并举,把智能化水平转化为治理效能。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30日,浙江省仅网格员便已提供有效违法犯罪信息27.8万条;录入处置问题隐患448万条;提供服务群众事项399万件。

人民群众是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忠实拥护者与受益者。

信息透明,完善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从上访村到零上访,近年来,衢州龙游县东华街道张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探寻背后原因,离不开“信息透明”四字。

“‘村情通 全民网格’让村里事务样样透明。”张王村党支部书记袁平华透露道。

袁平华口中的“村情通 全民网格”,是龙游县首创的基层治理“信息化 全民网格”扁平化管理创新模式,成为“枫桥经验”的新触手。

“村情通”的诞生,源起于袁平华“临危受命”。张王村因为村级财务公开不够等问题,村民意见很大,对村干部的工作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东华街道委派聘用袁平华兼任张王村党支部书记。

一次偶然间,袁平华看到年过七旬的老母亲也在用智能手机,萌发起把村里的事务、财务都搬到网上去公开的想法。村民人人打开手机都能看到、了解到具体情况。就这样,张王村262户居民开始试水“村情通”。

最初的“村情通”,设置了初期“三务公开”“村民信箱”“随手拍”“红黑榜”等板块。村民遇到觉得不合理的问题,就到“村民信箱”发表意见。慢慢地,村民参与村子治理的热情高了,矛盾纠纷也少了。

如今,“村情通”在衢州全市域推广。衢州市共有近70万群众应用“村情通”式智能手机软件参与其中。其以村为单位,与“全科网格”无缝对接,可提供户籍、土地、住房等40多项信息服务,村里账务、动态信息、选举投票、村规民约等对村民全部公开。

信息透明公开,村民有问题、有难题、有纠纷、有异议,不再蛮打蛮干,导致小矛盾酝酿成大纠纷,而是选择依法、守法去解决,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从基层最小单元、最小细胞抓起,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是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回顾55年发展历程,“枫桥经验”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从最初的“枫桥经验”,到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民主恳谈、村务监督、村规民约等融入新时代内涵的“枫桥经验”,经受住了半个多世纪检验,成为浙江省法治建设的一张“金名片”。

纵观“枫桥经验”长盛不衰、历久弥新背后的秘诀,可以看到,它始终遵循着“变”与“不变”。“变”的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不断赋予“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不变”的是,为了群众、发动群众这一核心灵魂。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市场商务

023-85238885

客服热线

400-008-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