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各大银行经营特色

新闻资讯 / 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 / 浏览:751

21

2020-08
2019年12月30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52号文)明确了银行保险业金融机构的未来五年定位,对于银行而言则为“国有大行做强、股份行做特、地方性银行做好局域网业务”,这也是我们聚焦本次主题的背景所在


一、基本内涵

(一)关于特色金融内涵的讨论

1、我们暂且不评价52号文政策导向的利与弊,但对于具体银行而言,目前综合金融与全能金融仍是各家主流银行在战略上的主要努力方向,而在这个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特色金融实际上承担了一定的过渡性角色,毕竟全能金融并非一蹴而就。当然除向全能金融转型之外,特色金融更多是在传统客户之外积累一些特色客户,并进一步挖掘其空间和丰富业务增长点,使特色客户与传统客户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特色业务与传统业务并行发展。

2、事实上特色金融与全能金融在大方向并不背离,甚至是一个相向而行的过程,前者更多基于业务与具体方向,后者则更多基于牌照与战略。所谓特色金融,旨在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上能够有所作为、有所突破,以期能够打破常规、突破沉寂;而综合金融或全能金融则犹如蜻蜓点水,重在传统银行业务之外,更多获取各类业务牌照与资质,全面覆盖各领域金融服务。

3、特色金融既可以在传统银行业务基础上寻求突破,亦可以在新型业务上另辟蹊径,前者主要体现为诸如传统业务基础之上的供应链金融、现金管理业务、跨境贸易融资业务、国际结算业务、投行业务等,后者则更多在新领域上有所作为(如科技文创业务、新经济业务、微小企业业务等等)。

4、我们之所以认为特色金融应在战略上被视为全能金融的一个必经路径,其大背景是相较于全能金融而言,特色金融的社会与监管认同感更强,其在内涵上等同于“做特”,政策导向与鼓励态度明显,可以光明正大地进行。而全能金融则重在“做大”,监管认同感与社会抵触情绪往往比较高,比较不受待见,需要小心谋划、步步为营。

5、特色金融本身也非一蹴而就,由于是突破传统作业舒适区,因此在具体落实时的抵触情绪往往会比较大,也即特色金融的问题在于虽然能够获得外部的认同,但在内部认同上却显得无能为力。这种认同感上的内外差异和困难还在于特色金融不会短期见效,且某种程度上会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困境,此时遭受到的畏难情绪也会比较明显。

6、同时我们还要明白,特色金融在初期甚至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只是传统业务的补充,传统业务仍然作为业务主力的情况下,特色金融的优势可能没那么明显,但随着特色客户数的逐步积累,其优势也会慢慢体现,带来的效益可能会远远超过特色金融业务本身(如可以借助于特色金融争取政策资源等)。

(二)关于战略演进的内涵讨论

1、经营特色是进行战略演进分析的切入点,目前的政策环境下,没有特色,则战略演进很难有所作为。毕竟一家银行的战略演进取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和政策环境,需要考虑的因素带有综合性,而特色正是因为特定的环境才显得更有必要。

2、我们之所以使用“演进”这个词,出发点在于战略演进本身更多是一个渐进动态过程,与具体策略本身存在明显差异(后者更强调一年一变)。当然多数在讨论战略时会较为宏观,且往往无法获得认同,能够获得认同的战略多是基于同业研究而提出,但每家银行的自身特征亦比较突出,借鉴同业的前提是“同业是对的且战略不会再变”,这当然很难做到。

3、基于此我们认为,对战略评价的标准可以借鉴“三性”原则:

(1)持续性,即对战略的坚持要具有长期性,这种长期性既需要经营管理层的稳定和统一认知,亦需要经营管理层的主动介入和引导。

(2)稳定性,即对战略的坚持是否能够给一家银行带来稳定长期的效益,这种效益既可以体现为收益层面,亦可以体现为客户层面,且后者更为重要,也即收益层面可以给予短期容忍,但客户层面则必须在短中长期均有所体现。

(3)市场认同性,即在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市场给予一家银行战略上的认同程度,且这种认同性应包括监管部门。

回归到业务实践,主流银行的相关经验值得后续努力者给予关注,而这也是本文分析的着力点。基于此从目前来看,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是能够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最典型银行。


二、重视政策层面对战略演进的推动作

对于深受政策周期影响的商业银行而言,其特色金融的发展以及战略的演进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仅以专营机构为例,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专营,即业务专营,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业务的某种特色。当然中国的业务专营政策导向更多是基于扶贫济弱的原则,但这恰恰也是特色金融的一个具体体现,且有些银行做的还不错。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导向性的专营机构,是因为专营机构本身也是一个牌照,且往往可以局域限制,在异地进行设立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服务于跨域客户。

(一)2008年以前:金融市场业务为主的专营机构开始进入视野

最初的专营机构主要以票据业务、资金营运等金融市场类业务为主,如2000年10月工行在上海筹建的票据专营机构(我国第一家异地持牌专营机构)和2003年11月兴业银行成立的资金营运中心(我国第一家获得金融许可证的资金业务专营机构)。直到2018年,宁波银行、江苏银行以及南京银行的资金专营机构仍在持续获批中,其它一些地方性银行也在努力践行中。

当然也有一些传统业务专营机构,如2005年工行、农行以及中行等国有大行分别设立的银行卡业务专营机构。

(二)2008-2012年: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在政策鼓励之下集中批量出现

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外贸为导向的中国经济同样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就业问题则列为突出,小企业金融开始成为国家战略,也使得金融市场业务之外的小企业业务开始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一类特色业务。2008年12月银监会印发《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掀起了我国银行业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的高潮,国内很多银行正是抓住了这一政策机遇,纷纷挖掘小微企业客户的业务空间,当然一些银行表现较为黯淡,但仍有一些银行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特别是在客户数层面(如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

(三)2012年之后:文创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特色专营机构涌现(2012年以后)

2012年之后,以专营机构为导向的商业银行特色金融开始在内涵上有所延伸,这其中既有国家政策层面的引导与鼓励,亦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作为,如文创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私人银行、资产管理、科技金融等。例如,

1、2012年12月,银监会核准交通银行私人银行专营机构开业,正式拉开了国内私人银行专营运营的大幕,截止目前国内已有20余银行设立了私人银行部门或专营机构。

2、2013年10月,杭州银行设立国内首家文创金融专营机构,其它诸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在这方面也有所涉足。

3、2014年,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指出各银行应建立区域绿色金融专营机构。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63家“赤道银行”,并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截止目前国内已有兴业银行、江苏银行以及湖州银行等3家银行公开承诺将采取“赤道原则”。

4、2014年11月,借助于中石油的股东背景(持股77%),昆仑银行国际业务结算中心在北京挂牌开业(昆仑银行本身注册在新疆克拉玛依)。

5、2016年2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支持优质农商行设立同业业务中心等专营机构,探索组建理财、信用卡等业务条线子公司等专营机构,目前一些农商行还被鼓励设立投资型银行。

6、2016年3月,央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新消费领域,设立特色专营机构,开发专属产品,提供专业性、一站式、综合化金融服务。

7、2016年4月,银监会、科技部、央行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试点机构可按照〔2012〕59号文的规定,设立服务科创企业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专司与科创企业股权投资相结合的信贷投放。

此外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还可以向科创企业提供包括结算、财务顾问、外汇等在内的一站式、系统化金融服务。实际上,北京银行与建设银行于2010年就已在中关村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浦发银行也于2013年在上海设立科技专营机构等。现在看来科技专营机构的战略意义正在显著提升。


三、国内主流银行的特色金融实践

对于特色金融而言,国内主流银行均有一些尝试,但各有不同。

(一)国有大行:全面发展之下仍不忘深挖特定优势

1、国有大行通过早期的高密度机构网点布局、独特政策以及资本优势,在零售业务拓展、客户数积累、客户粘性、成本优势等方面已经打下非常好的基础,可以说无论是从规模、存贷款、客户数、机构网点分布、非银机构数量、表外业务等方面均拥有其它类型无可比拟的先发垄断优势和风险分散优势,已经完全可以提供全能金融服务,真正按照52号文的要求朝着做强的方向前进(目前国有六大行的总资产规模接近125万亿、贷款规模接近70万亿、存款成本率平均仅为1.50%左右)。

2、可以说较好的客户与业务基础使国有大行在经历经济金融周期时也显示出比较强的抗压性(因为足够分散),但这并国有大行的终点,各家银行在全面发展之余仍在积极深挖一些特色金融的经营空间,如建行的住房金融业务、交通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中国银行的跨境业务等等,当然这些特色也只是表现和倾向性略有突出而已,补充性特征更为突出。

3、拥有10万亿级、20万亿元级的每一家国有大行也需要在经营上保持着战略性、稳定性与连续性,但在保持全面性的同时弥补短板的战略非常突出。例如,已为宇宙行的工行在信贷布局、民营企业、国际业务与养老金融等方面也深谙政策变化、市场随机之道,主动聚焦海南自贸区、中国进口博览会、400余个工业园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关入库相关企业等方向便是例证。

4、又比如,建设银行深耕住房金融业务并以此来深耕消费金融业务的做法也是极具战略性的(建行高层在去年多次论坛上均对此进行了强调)。再比如,建行推出的纯线上信用“跨境快贷”产品以及交行的跨境托管等业务也值得借鉴。

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我们会发现在各有侧重之外,全球现金管理业务体系的搭建、养老金融、财富管理业务等已成为国有大行目前共同的努力方向,因此也可以将其视为特色金融所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市场商务

023-85238885

客服热线

400-008-2859